主页 > 古代历史 > > 正文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22 10:06 来源: 点击: 0000 次 字体:   |    |  
自曹操平定北方,然后南下荆州,气势如虹的曹军迫使荆州不战而降,然后对孙权势力发动了战争,结果赤壁之战铩羽而归。由于曹操赤壁之战的战略决策失误,使得魏国前期对蜀国和吴国的优势基本没有。 此时,三国鼎立的局势正在形成。孙权保住江东,刘备则是抓住

自曹操平定北方,然后南下荆州,气势如虹的曹军迫使荆州不战而降,然后对孙权势力发动了战争,结果赤壁之战铩羽而归。由于曹操赤壁之战的战略决策失误,使得魏国前期对蜀国和吴国的优势基本没有。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此时,三国鼎立的局势正在形成。孙权保住江东,刘备则是抓住机遇,壮大自己。短短六年,就跨有荆、益,鼎足西南,建立了蜀汉政权。

三国鼎立的平衡局势,为什么吴蜀最后被灭?

小编觉得有以下几点:

一、魏国国力对吴蜀的碾压

从夷陵之战到景元四年,这几十年是三国鼎立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内,魏国人口约占三国总人口的60%,州数占原东汉的13个州的8州,经济潜力较大,但是在短时间内发挥不出来。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吴、蜀两国在人口、州数等基本方面,处于相对劣势;不过经济创造了当地历史最高水平。

吴国有长江之险和最强大的水军,蜀国有重关之固和善于山地战的步兵。

双方恢复联盟后,形成有利的两弱抗一强的格局。南北方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战略均势,但北方经济重振雄风后,最终打破了这一平衡。

二、魏国对吴蜀的长期战略方针

自魏文帝三次伐吴,无功而返后,说明马上消灭孙、刘是不现实的,既然军事不能解决,那就只有增强国力。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从魏明帝开始,魏国确立了先文后武的守势方针,不急于进攻吴、蜀,而重在发展生产,休养生息,使其优势从潜在状态逐渐转化为现实。

到了三国鼎立的后期,魏国综合国力对南方占了优势,兵力估计至少60万以上,占了三国总兵力的60%。

灭蜀前夕,南北方战略均势,实际上被打破了。事实证明,先文后武守势战略的成功。

三、吴国自身的限制和腐败

吴国是孙氏政权和江东大族相结的集团利益体,江东大族是孙氏政权最重要的社会基础,对吴国的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孙权虽然有统一中原的企图,但是不能不听取江东大族的意见。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不过江东大族从开发东南、发展地主经济出发,渴望获得安定的环境,减轻战争负担,只求保住江东,不愿同魏国争夺中原的统治权;而且吴国实力相对于魏国有明显的劣势,吴国擅长水战,不擅长步战,骑战,这就导致了防守有余,攻击不足。

因此,吴国的战略方针,是以长江天险为依托进行防御,保卫江东的安全,即所谓“限江自保”。吴国的战略是不错的,也符合吴国国情。但是由于后期吴国的政治腐败、人心丧失,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四、攻守相交的蜀国

蜀国以兴复汉室相标榜,不能不以消灭魏国为战争目的。在战争类型上,交替采用攻势和守势。蜀国国力不如魏国,蒋琬、费祎当政,都采取了守势,以缓解经济紧张,休息国力。

从战略上看三国吴蜀灭亡的原因是什么?

诸葛亮、姜维当政,采取攻势。诸葛亮五次北伐,兵指魏国,直至病逝前线;后来姜维又多次北伐。企图在长期北伐中,逐步削弱敌人,壮大自己,最终实现强弱转化。

但是蜀国经过江陵、夷陵之战后,力量严重削弱,正如伟大的毛主席所说:“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因此这一攻势方针没有达到预定目的,反面疲敝了民力、国力,最后面对强大的魏国不得不走向灭亡。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声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本站也不负内容真实性--- 新闻头条 责任编辑:linxing洛峰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