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代历史 > > 正文

1949年开国大典,毛主席下令任弼时不能参加,其女代替登上天安门

发布时间:2021-07-12 13:19 来源: 点击: 0000 次 字体:   |    |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日子,在下午三天毛主席登上天安门的时候,就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许多革命先锋都盼望着这一天,可大部分人都为此失去了性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很多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在他们

    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一个极其重大的日子,在下午三天毛主席登上天安门的时候,就说明了新中国的成立,许多革命先锋都盼望着这一天,可大部分人都为此失去了性命,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很多老一辈的革命者都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了革命事业,在他们看来,抛头颅洒热血就是他们的人生意义,如今的生活都是他们拼血拼汗换来的。因此开国大典这一天对许多人来说意义非凡。

    可是在这么重要的场合上,却有许多重要的人都没有出现,当时在很著名的“开国大典”照片上,能看到刘伯承、贺龙、陈毅等人,朱德虽在,却留在了镜头之外。

    林帅又因为要在前线坐镇,不能参加,可是作为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也没有出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开国大典前夕,毛主席就亲自下令:不许任弼时参加开国大典!这次命令让不知道事情真相的群众不能理解,一个为国家建设付出这么多的人,为何不被允许出现在天安门上,与广场上的群众一起庆祝新中国成立?

   

    毛主席这一番话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然,这自然都是有原因的,也是为了任弼时着想,但没能登上天安门,也成为他一生的遗憾,谁又能想到拼搏了一辈子,却由于自己的问题,造成没有参加开国大典。

    但为了弥补他心中遗憾,组织上决定由任弼时13岁的女儿代他出席,相信这将会是心中最大的安慰吧?

    任弼时两次被敌军抓捕

    任弼时是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他就是为了革命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切。

    1904年4月,任弼时出生于湖南,他的父亲是一名教员,在那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里,任爸却懂得学知识学文化的重要性,在父亲的影响下,任弼时自小就开始读书,在中学时期,他就接触到了新思想,还参加不少爱国运动。

    任弼时思想发生转变,也知道当下环境必然是要改变的,才能摆脱这种总被欺负的日子,1920年因为家境出现了问题,无力再供他上学,16岁的任弼时在认识了毛主席之后,意识到他是个有抱负的人,能力很强,没准能在他的影响下带领着人民换一种新生活,从此决定跟随毛主席。

   

    同年,任弼时加入了我党青年团,开始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年纪轻轻就有如此高的觉悟,而且一心向党向人民,很受上级重视,而且他还属于“老资历”,在党内有着很高的声望。

    1927年,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无数革命者被迫害,这时候任弼时临危受命成为中央委员,还担任共青团中央总书记。

    他与其他领导人一起力挽狂澜,护住了革命的火种,在艰难的革命斗争中,正处于长身体的任弼时,总是忍饥挨饿,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孱弱,可是这无法掩盖他对党的信仰。

    其实早前任弼时身体就非常不好,一直处于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的日子,年纪小小的他看起来比同龄人更加瘦弱。

    刘少奇和任弼时等人曾经在1921年一起乘坐火车前往俄国学习,每天发的黑面包只能就着凉水食用。当时俄国正在被鼠疫困扰,火车每停下一次都要量一次体温,这可害苦了任弼时,本来就身体不好,常发高烧虚弱的状态会被误认为是鼠疫患者。

   

    他曾经多次被拦下来不让前往俄国,可是又需要对身份保密,几经挫折下才顺利去往东方劳动者大学,在这里任弼时又接受了一些马列理论和先进思想。

    可是在国外的生活并没有那么好过,首先经历了水土不服,又因为不适应那里的饮食习惯,任弼时身体总是处于低迷状态,昏昏沉沉,在强大的意志力下,才完成了学业。

    这时候任弼时身体已经不如同龄人了,身边需要有人时刻关心照顾,可他从来不以身体原因休息,反而不顾一切投入到革命事业中。

    长期的营养不良让任弼时看起来像是个病秧子一样,感觉很不可靠,可这也无法掩盖他的光芒,任弼时凭借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很快成为一名优秀党员。

    1928年,任弼时早已回国,看似是身居高位,可仍然以地下党的身份,奋战在第一线,一次行动中,遭到了国党搜身。由于他的身份的怀疑,直接带走抓起来。

    任弼时总是解释自己叫胡少甫,是个做生意的小商贩,国党却不信,还对他进行了严刑拷打,面对膝跪铁链等酷刑,任弼时从未屈服,更是不曾想过暴露自己身份,做出对我党不利的事情,敌军自然没有从他嘴里套出任何有用信息。

   

    期间他受到了很多苦,后来还被国军押上了轮船,遇到了个同乡,也是这个同乡帮他逃脱了牢笼。最初老乡还想上前打招呼,可是任弼时不停使眼色,后来又趁机说出自己妻子的情况。

    身为老乡看到昔日好友被国军看押,在懂了任弼时的意思后,自然愿意帮他,老乡同志中途下车,专程去往上海,找到了任弼时的妻子,因此中共中央得知消息,在组织的干预和帮助下,成功帮助任弼时脱险。

    由于身受重伤,被救出的时候遍体鳞伤、奄奄一息,组织看到他的情况,不做过多要求,安慰他首先要养好伤,再继续为革命事业付出,可是任弼时清醒过后就投入到工作中,坚持奔走在第一线。

    任弼时周恩来在延安的感情

    哪知不到一年的功夫,任弼时再次被捕,这次抓住他的不是国党反动派,而是租界里的外国警察,被捕之前,任弼时还将大量文件都吞进了肚子,保住了重要文件,从中也能看出时间是非常仓促的,为此他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而这次敌方认定了他就是共产党,想要用酷刑逼问出我党的情报,任弼时却从不服软,面对各种刑罚咬紧牙关,不肯透露一个字。敌方面对我党如此坚韧的人员,越看越生气,使用的刑法也越来越重。

    敌人更是从不让他睡觉,根本得不到任何休息缓冲的时间,甚至还使用电击,直到晚年背上仍然有两个拳头大的烙印。

    直到最后任弼时被折磨得奄奄一息,只剩下最后一口气了,原本身体就虚弱,哪能长时间经受住这么重的压迫和刑罚呢?随着上级部门的介入,因为证据不足,任弼时再次被释放。

    就算被救出,身体已经变得不堪重负,变得病痛缠身,可他却凭借着坚定的毅力,一直与病痛作斗争,还坚持领导红二方面军走过了艰难困苦的长征路。

    在长征路上环境艰难,吃不饱饭是常有的事情,同时一天还走很长的路,背着沉重的行囊,又处于饥寒交迫的状态,许多身体强壮的战士都虚弱不堪,还会由于饥饿倒下,更不用说任弼时了,无疑对他又增添了一项负担。

    有一次任弼时走在队伍的前头探路,没想到落入了敌人的陷阱,脚掌被竹签刺穿,因为急着赶路并没有仔细处理,只是把竹签拔出后包裹一下继续带着队伍前进。

    伤口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再加上长时间赶路,最后变得很是严重,疼痛感不停地折磨任弼时的身体和精神。

   

    虽然总是遭遇各种困苦,革命事业的发展十分不易,可任弼时却始终坚持毛主席的领导,在延安时期,常常为革命发展来回奔波,凡事都以身作则,他跟着毛主席、周恩来转战南北,取得一次又一次的胜利,可是身体每况愈下。

    从最初成为党员开始,一直遭受各种常人不可承受的困难,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直到最后,周恩来看见他虚弱的身体,都不停地劝说,先好好养伤,再干大事。

    可任弼时性格却很是执拗,表示:能走一百步,就坚决不走九十九步。过度劳累让他的病情一次又一次严重,总是复发。

    其实周恩来和任弼时早在延安的时候就成为了好朋友,此时他们被分配到在一个窑洞中休息,两人经过长时间接触,发现彼此兴趣相投,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为了不影响对方,他们还总是做一些趣事,比如任弼时总喜欢早起出门散步,这个时候周恩来还没醒来,他担心开门声会吵醒对方,直接选择从窗户跳出去。

    而担心任弼时睡下时还休息不好,患有气管炎的周恩来都会捂着嘴巴出门再咳嗽,他们一直为彼此考虑,自然会成为无话不说,又懂得照顾对方的好友。

   

    因此周恩来一直很担心任弼时的身体,他经过在延安的共同生活,比谁都知道任弼时私下有多虚弱,都是此前在抗战过程生了病,没有及时救治,落下的病根。

    毛主席下令:不许任弼时参加开国大典

    1949年,毛主席带领的大部队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早在入京之前,已经安排了在西苑机场会见群众代表,以及举行阅兵式,可任弼时长期坚持不懈的工作,再加上两次被捕,身体不堪重负,不足以长时间站立与群众会面,最初决定不让他参加这次活动。

    但考虑到各方面影响问题,在医生的陪伴下,同意让他参加,这时候任弼时的身体已经很是虚弱,整个人摇摇欲坠,不过看到当下环境一片祥和,心里也是很舒服的。

    刚进入北平,各方面自然都需要处理,任务和工作很是繁重,医生经常要求他要多休息,可任弼时仍然坚持像以前那样工作。

   

    后来在身边朋友和医生的不断劝说下,他才表示:等公务稍微不忙后,就搬到玉泉山去休养。原以为他终于想开,能为自己的身体着想了,哪知工作强度一直没减,还病倒在了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

    因为这次事件,中央领导人特意为任弼时的身体状况开了一个会议,要求他在医生的陪同下前往玉泉山休养。可是他对闲暇生活非常不适应,还十分怀念以往的日常,仍然长时间看文件,还让秘书给自己读电文。

    对此医生很是生气,却也无可奈何,没办法改变任弼时的生活状态。

    虽然这次休养,让他的身体缓和了不少,但历经以往那些遭遇,身体早就处于不可逆转的状态。

    1949年要举办开国大典时,他的身体已经很是虚弱的状态,支撑不了站在天安门上那么长时间,还要面对所有群众以及苏联记者的围观拍照。

    可任弼时努力了几十年,还是很渴望登上天安门,与群众一起迎来如此重要的一天。为了这一刻,他奋斗了终生,也等了太久的时间。

   

    毛主席作为心思细腻的党领导人自然是知道他内心想法,可是一切都要以任弼时的身体健康为主,所以在决定能否登上天安门参加开国大典的事情时,还提前咨询了他的护理医生。

    医生解释:任弼时的高血压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参加开国大典,必然会非常激动,到时候可能会出现危险。他的病情不能大悲大喜,不然后果是谁也没有办法预料的。

    听了医生的话,就算知道任弼时有多么渴望登上天安门城楼,毛主席仍然狠下心下令“不许任弼时参加!”,这自然是为他的身体着想。

    当然为满足他的想法,最后就让他的女儿任远征代为参加,也是对任弼时的一种安慰了。

    此后,在专家进行商议决定送任弼时前往莫斯科进行治疗,11月在医生的陪伴下,坐上了前往苏联的国际列车。

    在专业的治疗下,他的血压终于稳定下来了,12月16日毛主席前往苏联访问,还去医院看望了任弼时,这让后者很是高兴,还对主席汇报治疗有进步,年底就能出院了。

   

    听到任弼时的病情有好转,毛主席非常高兴,两人当天聊了很久,临走之前主席还拉着苏联医生的手说道:好得很,谢谢你们,我代表中国人民谢谢你们!

    后来征得医生同意后,任弼时还去了中国代表团的驻地去看望了毛主席,当时主席很是高兴,吩咐厨房做了可口的饭菜,为了照顾到任弼时特意安排了两道不放盐的菜。

    任弼时不顾病痛的身体坚持工作

    1950年,任弼时在长时间疗养下,身体逐渐康复,随后第一时间向中央报告,希望能在一个月后回国。此后经过再次检查后,他就结束了半年的治病生活,终于回到了祖国。

    因为不想让党领导人一直担心,还向中央提交了自己在苏联的体检报告。

    由于身体得到了好转,有经历了长时间的修养生活,让回国后的任弼时再也不想继续养着,而且当时许多国内外的大事都需要处理,他又迫不及待回到工作岗位中,甚至还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表示自己想要持续工作。

    在收到他的信件后,毛主席同意:试做工作,每日不能超过四个小时。可是一旦投入到工作中,就不仅仅只有四个小时,有时候能达到八到十个小时。长时间的工作,对他的身体是个很大的负担。

   

    在1950年10月,新中国举行了一周年的庆典,任弼时拖着病体登上了天安门,这也算是圆了他的一个心愿,相信看到一直期待的场景,心里很是满足吧?

    哪知,此后几天里病情加重需要做手术,此时周恩来收到任务要前往苏联,离开之前本来是想要去医院看望任弼时,可是后者不愿意自己虚弱的状态被朋友看到,拒绝了周恩来的探视。

    两人都没有想到,这一次的分别竟然是永久的分别。在10月25日的时候,任弼时病情恶化,医生向中央和毛主席发出了病危通知书,在他们赶到的时候,任弼时的身体已经很是虚弱,已经不能说话了,只能用手势对他们进行安慰。

    在10月27日这一天,任弼时因病去世,对于他的离世,毛主席、周总理表示哀痛,叶剑英曾经评价过任弼时:他是我们党的骆驼,是人民的骆驼,担负着沉重的担子,走过了漫长的道路,没有休息,没有享受,他是我们最好的党员。

    任弼时病逝的时候才四十六岁,如此年轻,花费了所有精力为革命事业付出了一生,年纪轻轻为党和人民付出所有,贡献了一切,令人心疼。

    可能在他临终之时,唯一的遗憾就是在开国大典当天没能登上天安门吧?当时任弼时的妻子还安慰过他:虽然你不能去,但可以让远征代替你去,让她回来给你讲讲。

   

    虽然女儿能代替自己,可想来任弼时心里还是孤独的吧?十月一日当天,任弼时夫妇守在收音机旁聆听开国大典的情形,听到毛主席宣布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刻,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是参加革命以来三十年做的一切工作,在这一天收获了最丰厚的硕果。

    女儿回来后还和他分享了当天的所见所闻,听到这些话他的精神都变好了许多,当时还在想着等到身体好了,还有许多工作要去做。

    可能他自己都没有想到,第二天就离开了一直热爱的祖国,离开了守护一辈子的百姓吧?

    在任弼时离世后,毛主席亲自慰问了他的夫人,对她说道:你要注意身体,好好把孩子抚养长大,让他们好好学习,长大了继承任弼时的遗志。

    任弼时是伟大的,一辈子为人民付出牺牲,为了和平岁月努力着,他一生所经历的令人尊重敬佩,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还在想着工作,确实值得现在年轻人学习!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声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本站也不负内容真实性--- 新闻头条 责任编辑:linxing洛峰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