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古代历史 > > 正文

金圣叹:刚准备与世界和解却被时代无情碾压,临死最放心不下儿子

发布时间:2021-08-23 18:32 来源: 点击: 0000 次 字体:   |    |  
关于金圣叹,现代人所知多是因为他评点《水浒传》,但这只是他才学的沧海一粟。 他生不逢时,生活在中国最专制的年代;他才高八斗,曾言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但却拒绝科举禁锢,绝意仕进;他离经叛道,不喜四书五经而独爱小说,对官逼民反的现象颇多嘲讽,

     
    关于金圣叹,现代人所知多是因为他评点《水浒传》,但这只是他才学的沧海一粟。他生不逢时,生活在中国最专制的年代;他才高八斗,曾言“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但却拒绝科举禁锢,绝意仕进;他离经叛道,不喜四书五经而独爱小说,对官逼民反的现象颇多嘲讽,自评“六大才子书”,可不被时代所容,最终被杀。民间对他褒贬不一,敬他的文人如同敬神,恨他的人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

    近代革命党把他尊为反抗清朝统治的先驱,大陆学者说他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言人,胡适称赞他是“大怪杰”,有眼光有胆色,林语堂称他是“十七世纪伟大的印象主义批评家”……他身上有如此众多的标签,一生嬉笑怒骂,不为功名所奴役,但在他临死的时候,内心最放不下的还是自己的儿子。

    

    01

    顺治十八年(1661)七月十三,南京三山街。

    刑场上,刽子手手执闪烁着凛凛寒光的鬼头刀,凶神恶煞般站在十八个犯人身后。刑台下,犯人的亲属泣不成声,呼天抢地。金圣叹的儿子金雍也在人群之中伤心欲绝,金圣叹看着伤心的儿子,内心有懊悔有不甘,但更多的是对这个世界的不舍,对儿子的不舍,对自己未完成的文学批评事业的不舍,为了安慰儿子,他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缓缓说道:‘孩子,人固有一死,哭是没有用的,我出个上联,你来对下联’,接着曼声吟道“莲(怜)子心中苦”,儿子跪在地上放声痛哭内心酸楚,哪还有心思对对子。等了一会,见儿子只是哭,便说道:“莫哭了,孩子,我替你想好下联了,梨(离)儿腹内酸”儿子闻言,哭声更响了。金圣叹也忍不住潸然泪下,他是真的不舍,他恨这个时代,也恨自己。虽然这副生死诀别对,一语双关,对仗严谨,出神入化,撼人心魄,可是却挡不住鬼头刀的寒光凛冽,伴着这惊天地、泣鬼神的千古绝唱,一代才华横溢的饱学之士、文坛巨星过早地陨落了。这一年,金圣叹五十四岁。

    他刚刚准备与这个世界和解,然而时代的车轮滚滚而过,将他碾压得渣也不剩。

    在中国文学史上,金圣叹是唯一一个因参与组织反对朝廷苛政而罹难的著名人物。

    02

    金圣叹原名采,字若采,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三月初三,出生于江苏吴县(今苏州市)。父祖都没有当过官,但金圣叹小时候家庭条件还是很好的,有田产,有丫鬟仆人,算得上中小地主阶级,日子过得安闲而富足。他十岁进入私塾读书,学习儒家经典《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但他学习的时候提不起兴致,不知道学习这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将来可以干什么,那时候的他显然对于人生对于未来是很迷茫的,也可见金圣叹算是一个早熟的人,毕竟在十岁左右的年纪更多的人还在村头磨盘上和泥巴。

    十一岁的时候,金圣叹得到了自由读书的机会。因为那段时间他经常生病,生病请假的时候他就可以看自己想看的书。他是一个内向的人,不喜欢和同伴嬉戏玩耍,他把自己的自由时间都用来读书消遣。刚开始的时候,读《法华经》、《离骚》、《史记》,但他仍是提不起兴致。

    据他自己回忆:“《离骚》生僻字太多,我虽然喜欢但是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表达的意思,读《离骚》是为了能记住一两句妙语佳句,没事的时候可以吟诵而已”,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水浒传》,一下子就入了迷,达到从早到晚吃饭如厕都捧着书的地步。后来他又读了《西厢记》,也是一读就入了迷。

    金圣叹晚年回忆:“记得圣叹幼年初读《西厢》时,见“他不偢人待怎生”这七个字,一下子就呆住了,把书丢到一旁,在床上躺了三四天,认真体悟这七个字。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只是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西厢记》所营造的艺术境界之中。也不知道这时候自己是死是活,是迷是悟,总之就是在床上躺着,一躺就是三四天,在此期间,不茶不饭,不言不语,如石沉海,如火灭尽者,都是因为这七个字给自己带来的情感体验和审美领悟。先师徐叔良先生见我状态不正常,问我缘由,我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他。徐老师听后称赞我:“孺子异日,真是世间读书种子!”

    金圣叹断断续续一年多的阅读经历,不仅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文学的窗口,而且决定了自己一生的志趣和追求。“读书种子”一词是老师对金圣叹的鼓励期许,饱含着心灵鸡汤的味道,又仿佛预见了金圣叹一生的命运。

   

    03

    在上私塾期间,金圣叹的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故,家道逐渐中落,生活日渐贫困。或许经历过生活磨难的人,成熟得特别快。金圣叹少年时期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经常幻想自己可以趁早出名,幻想自己中年的时候可以在庙堂之上筹谋划策,在自己老的时候可以作为皇帝的文学侍从潜心修学。然而理想在想象时很丰满,现实却因为金圣叹的性格变得很骨感。

    金圣叹虽然很早就考中了秀才,但对进一步的功名似乎丧失了兴趣,而对游戏考场这一过程乐此不疲,这也是他此后多次参加考试但却不太重视的原因。他甚至在考试中和主考官开玩笑,最终导致被除名。关于金圣叹考试有许多的趣闻轶事,据说金圣叹有一次参加考试,主考官定的题目是《西子来矣》。

    金圣叹的答卷很快就写好了,全文共32个字:开东城也,西子不来,开南城也,西子不来,开西城也,西子来矣,吾乃喜见此美人矣。

    考官也是个妙人儿,大笔一挥画了个红叉,给了批语:美人来矣,可惜你一个秀才丢矣。

    吃一堑长一智在金圣叹身上并不适用,那是因为他对科考从内心里感到不屑,他曾说过:“自古迄今,只我一人是大才,以我之才入学如取芥耳。”

   

    被考官除名的金圣叹换了个马甲继续游戏考场,还有一次的考试题目是《如此则安之动心否乎》,金圣坛泼墨挥毫一蹴而就,答卷是这样写的:

    金万两,有美一人,夫子动心乎?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动。一口气写了39个动,为什么是39个,金圣坛的解释是孟老夫子说过【四十不动心】所以四十岁以前都是会动心的。

    04

    金圣叹三十多岁的时候,文名开始显现,狂放的行为举止也日渐增多。他自称女仙陈夫人附体,用扶乩请神的方式与社会各界人物“笔谈”,笔谈内容才情学识兼具,借此表现自己的诗才与佛学修养。当时的文坛大佬士人领袖钱谦益在笔谈后,深信不疑,不仅作诗与金圣叹唱和,还撰《天台泐法师灵异记》张扬此事。金圣叹还到显宦叶绍袁家中,召请亡灵,并借仙灵之名,宣讲佛理与“才女”观念。与钱谦益等文坛大佬的交往让金圣叹迅速变成了当红的流量小生,开始在文坛崭露头角。但是,因为扶乩请神等荒诞行为,也招来了许多的非议,这些非议者在他死后将落井下石。

   

    崇祯十四年,金圣叹完成了对《水浒传》的评点工作,这一年他三十四岁。在贯华堂主人的资助下,刊刻发行《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一时间街头巷尾都在谈论水浒,喜爱者有之,厌恶者亦不在少数。喜爱的人觉得金圣叹的评点趣味盎然,厌恶的人觉得金圣叹的评点使作品失去了原有的味道,一时间毁誉参半。

    这时候,大明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金圣叹的心情是矛盾的,一方面他痛恨贪官污吏对百姓的层层盘剥以及苛捐杂税使百姓不堪重负,另一方面又希望大明王朝能拨乱反正起死回生。不久之后,李自成打入北京城,崇祯皇帝自杀,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多股势力逐鹿中原。金圣叹虽然不在朝廷任官,但对时局有着清晰地见解,他不无伤感地对叶绍袁说:“流贼必不渡江,苏州兵火,十年之后,必不能免。”后来局势的发展果然如金圣叹所说。

    05

    明清易代给金圣叹带来双重的打击,一是亲友流离伤亡,二是经济日见困窘,于是心理上更增幻灭无常之感,而“绝意仕进”。在心理上,金圣叹开始尝试与这个世界和解,他对清朝的态度极为复杂。刚开始的时候,他以陶渊明自比,抱着消极不合作的姿态。后来,随着清朝统治的稳定,他逐渐接受了江山易主的现实,对循吏美政不吝赞美之词,对墨吏苛政大肆抨击鞭挞,而民族情绪强烈的言辞逐渐从诗文中消失了。也是在明清易代这一时期,金圣叹改名人瑞,字圣叹。字圣叹的原因据他自己所说是因为:“《论语》有两‘喟然叹曰’,在‘颜渊’为叹圣,在‘曾点’则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亚欤!”

   

    顺治十七年(1660年),皇帝曾对金圣叹的作品加以赞美称“此是古文高手,莫以时文眼看他。”金圣叹听说后,“感而泣下,因向北叩首”。金圣叹开始和这个世界和解,开始感念顺治帝的知遇之恩。

    清初十余年间,金圣叹潜心研究文字学、易经和佛学,逐渐将儒释道三家学说融会贯通,同时继续对《西厢记》进行评点。他总是在闲暇的时候,在小河边的柳树下看书,评点的兴致来了就奋笔疾书,把灵感记录下来,一天能评点一二卷,当他没兴致的时候就把书丢在一旁去找朋友喝酒。他的文学批评事业完全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即兴式的,这也导致他有很多的“半成品”留存于世。

    06

    金圣叹一生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儿子叫金雍,和后世写武侠小说的金庸老爷子的笔名一字之差,和金庸老爷子相似的是,金雍在文学一途也特别有天赋,这或许得益于金圣叹的文学基因,金圣叹对金雍寄予厚望,用老师曾经鼓励自己的心灵鸡汤鼓励金雍,称他是“读书种子”。金雍五岁的时候,金圣叹就带着他走亲访友,谈话的时候让金雍在旁边聆听以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在金雍十岁的时候,金圣叹用《水浒传》作为范文给他讲述写作的方法。金圣叹本人虽然对科举考试不感兴趣,但为了金雍,还是潜心钻研应试写作技巧,给金雍讲述八股文的行文方法。他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家庭教育上,对于后代的成长,他更希望他们能够顺应社会的变化,有一条宽广平坦的人生道路,而不是像自己一样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这对他自己而言甚至意味着自我否定,意味着对自己年少轻狂的忏悔,但为了儿子的人生之路,他还是这样做了。

    07

    金圣叹的死是因为时代变了,顺治帝在位的时候对汉族士大夫还算温和,但他临终的时候迎来了满洲守旧贵族的反扑,在满洲贵族集团的压力下不得不在遗诏中忏悔自己罪责。福临遗诏中忏悔自己对待汉族士大夫的政策,第一条说:“自亲政以来,纪纲法度,用人行政,不能仰法太祖、太宗谟烈,因循悠忽,苟且目前。且渐习汉俗,于淳朴旧制,日有更张,以致国治未臻,民生未遂,是朕之罪一也。”第五条说:“满洲诸臣或历世竭忠,或累年效力,宜加倚托,尽厥猷为。朕不能信任,有才莫展。且明季失国,多由偏用文臣,朕不以为戒而委任汉官,即部院印信间亦令汉官掌管,以致满臣无心任事,精力懈弛,是朕之罪一也。”罪己诏表明统治阶级对汉族士大夫的政策即将发生重大改变,凛冬将至。

   

    08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在江苏吴县发生了一件大事,史书上称为“哭庙案”。事情的缘起是吴县县令任维初在任上严刑拷打百姓,逼迫百姓缴纳钱粮,并且执法不公,欠得多和欠的少的都是重责三十大板,不少人在大刑之下当场丧命,此外他还盗卖官仓的粮食,让百姓填补亏空。

    任维初的倒行逆施激起了吴县百姓的愤怒,义愤填膺的秀才倪用宾、薛尔张等召集一百多名同学鸣钟击鼓,到文庙孔子牌位前痛哭以示抗议。金圣叹为此写了一篇题为《十弗见》的文章,讥讽任维初,且参与撰写哭庙时的告文。哭庙当天,金圣叹不是领头人,但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哭庙之后,抗议队伍向苏州府衙进发,途中抗议队伍不断壮大,有千余民众跟随其后。

    江苏巡抚朱国治等一干官吏正在府衙祭奠顺治帝灵位,立即下令镇压,当场逮捕十一人。道台王某审理此案时,任维初承认盗卖官仓的事实,但辩解称盗卖官仓所得的银两是用来应付巡抚衙门的索贿。

    朱国治见任维初的供词对自己不利,慌忙连夜窜改证供,把案由改为知县催征军饷,劣生带头抗纳闹事,把罪名定得很重,主要罪名拟定为三条:一是抗议队伍冲撞了顺治的灵位;二是抗议队伍声称要打县令任维初,目无朝廷;三是散发帖贴,私自联络纠集民众。在奏疏中,朱国治以“吴县钱粮历年逋欠,沿成旧例,稍加严比,便肆毒螯。若不显示大法,窃恐诸邑效尤,有司丧气……断不敢再行追比”恐吓朝廷。这一下正触到满洲统治者的痛点上,于是朝廷不仅立即派出四名满洲大员专门审理此案,而且随后诏示全国,以极严厉手段催交钱粮。

    刚开始的时候,金圣叹没有被牵连进去。但是随着案情的发展,朱国治想借机打击异己势力,于是将与自己不和的现任苏州府学教授程翼沧与病休闲居的吏部员外顾予咸牵扯进去,这两人平时与金圣叹交往颇多。满洲大员会审时,程翼沧被迫供出了金圣叹。四月二十七日,金圣叹被捕,被押解到南京。

    在南京接受审讯时,刚被拖上堂就大刑伺候,金圣叹大呼“先帝”。希望主审官看在先帝知遇的份上,能够宽松量刑。不料反而是火上浇油,主审官勃然怒斥:“皇上刚刚即位,你称皇上为“先帝”,你这是要诅咒皇上!”下令衙役对金圣叹额外掌嘴二十,判斩立决。

    在身陷囹圄将被斩首时,金圣叹叫来狱卒说“有要事相告”。狱卒以为金圣叹会透露出传世宝物的秘密或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拿来笔墨伺候。但没想到金圣叹的“临终要事”竟然还是幽默。金圣叹指着狱卒给的饭菜说:“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

    判决刚刚下来,朱国治就急匆匆赶回苏州,急不可待地抄没各家资产。于是,苏州府流言四起,有说要搞大清洗的,有说要被屠城的,人心惶惶,家家户户都很害怕。或曰:‘众秀才何苦作此事!’或曰:‘都堂欲如此耳,何与众秀才事!’或竟有远避他乡者矣”。

    09

    七月十三日,江苏巡抚朱国治唯恐夜长梦多,迫不及待地将金圣叹的十八人同时处死。于是便发生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第二天,朱国治便下令苏州府,押解金圣叹等八家妻小前往宁古塔,其情景惨不忍睹:

    凡五六岁者手扭之。时父送女,公送妇,兄姐送妹,妹弟送姐,亦有女送母,媳送姑,至戚相送者。哀嚎痛哭,凄惨之声,响闻数里。道旁观者,多叹息泣下,寒心惴惴,唾骂抚臣(朱国治)之惨刻。

    当然,这不过是清王朝摧折江南民气、压服江南士人的无数次屠杀中的一次而已。但这一次却能够被历史记录下来,其原因正像隐兰逸叟所说:“(金圣叹)被难,天下惜之,谓天之忌才,一至于斯!至十七人,皆可因圣叹而相与不朽矣。”

    十余年后,苏州仍流传着关于金圣叹的民谣:“天呀天,圣叹杀头真是冤。今年圣叹国治杀,他年国治定被国贼歼。”(朱国治后来为吴三桂所杀)真可以说是,天理循环,报应不爽,公道自在人心。

    金圣叹们的抗争是温和,然而即使是这样温和的抗争,也是封建专制统治者所不能容忍的。在中国“士”的史册上,集体行动与贪官墨吏抗争,并付出了鲜血与头颅的代价,只有金圣叹们这一次。在时代车轮的碾压下,金圣叹“零落成泥碾作尘”,带着他的遗憾和不舍,用遗作滋养着文人的血脉。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声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本站也不负内容真实性--- 新闻头条 责任编辑:linxing洛峰
    打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