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人事阅读 > > 正文

不谈翁帆,聊聊杨振宁给我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20-11-11 16:02 来源: 点击: 0000 次 字体:   |    |  
有天晚上随手翻开一本书,《人物》杂志编写的《回到生活原点》,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是杨振宁。 十来页的内容,我读得津津有味,读完感觉到四周万籁俱静,从内心升腾起久违的一种感觉:平静又喜悦的感觉。 文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也使我深受启发,简单记

    有天晚上随手翻开一本书,《人物》杂志编写的《回到生活原点》,里面有一篇文章写的是杨振宁。

    十来页的内容,我读得津津有味,读完感觉到四周万籁俱静,从内心升腾起久违的一种感觉:平静又喜悦的感觉。

    文中有很多印象深刻的片段,也使我深受启发,简单记录下来和你们分享:

    01

    关于成就和激情

    很多人对杨振宁的了解无非两点,他是一个很有名的物理学家,他82岁时娶了28岁的妻子翁帆,两人相差54岁。

    读了《人物》这篇文章,我才发现杨振宁对于物理学的贡献多么惊人。

    “物理学界有一个通俗的说法,诺贝尔奖可以分为三等,第三等的贡献是第二等的1%,第二等的贡献是第一等的1%,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因提出‘弱互相作用中宇称不守恒’获得的诺贝尔奖,是其中的头等——爱因斯坦是唯一的例外,特等。”
    

    杨振宁与李政道

    “而杨振宁最重要的工作还不是‘宇称不守恒理论’,而是‘杨-米尔斯理论’,后者真正奠定了他一代大师的地位。”

    除了对物理学惊人的贡献之外,杨振宁最令我受鼓舞的就是他对于自己从事专业的激情。

    90多岁,依然在工作。每天早上9点多起床,处理邮件,下午去办公室。喜欢看新闻,对现实世界很感兴趣,读到好文章,还会通过邮件分享给好朋友。

    在学术生涯里,他不追赶时髦,不去研究'“热门课题”,而是遵循自己有兴趣有激情的领域。对于年轻人的工作,他也不赞成“苦读”,他觉得如果一项工作不是你真正热爱的,“做起来觉得非常苦,是不容易做出成果的。"

    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大家知道我是学理科的,30岁之前是石油工程师,工作很努力很要强,做得也很痛苦,成绩平平。转行写作之后,工作和兴趣融为一体,工作是一种享受,又轻松又快乐,赚得又多。

    以前上班的时候,总盼着几十年后退休就能做自己喜欢的事了,而现在的工作就是我最喜欢的事,我不打算退休,希望可以一直写到80岁。

    虽然我们普通人永远也无法达到大师的成就,但是快乐地工作,和痛苦地工作,对于一个人的生活品质和身心健康的差别都是巨大的。

    因此顺应天赋,发掘你的热爱,做你最有激情的事,是很重要的。什么是天赋呢?你轻轻松松可以做好的事,你沉浸其中感觉到物我两忘的状态,就是你的天赋所在。
    

    02

    关于科学和审美

    智慧是”一法通,则万法通”的,科学家做到极致境界,是美学家,也是哲学家。

    杨振宁喜欢用“美”“妙”“优雅”这样的词汇来描述物理学家的工作。

    他说,“一个做学问的人,要有大的成就,就要有相当清楚的taste和风格,就像做文字一样,每个诗人有自己的风格,各个科学家,也有自己的风格。”

    文中举了一个小例子。在纽约任教的时候,一个15岁的学生想进他的研究院,这个学生很聪明,对于量子力学的知识储备也很丰富,但是当杨振宁问他,“这些量子力学问题,哪一个是你觉得最妙的?”这个学生回答不上来。

    因此杨振宁没有录取他。

    原因是他没有自己的taste。

    我的理解是,一个人只是学习了一堆知识,而没有发展成自己的见解,自己独特的审美品味,那么可能说明两个问题:

    第一,对这个专业并不热爱。

    没有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没有真正学进去,也就无法真正有思考和见解。
    

    第二,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觉得知识是最宝贵的,其实更高级的是思维能力和观念。形成自己独特审美品味的过程,就是思维体现的过程。

    我发现任何行业做到顶尖的人,其实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也就是杨振宁说的taste。

    这种taste又是会渗透到他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比如杨振宁很喜欢的一幅画,吴冠中的《双燕》。

    吴冠中,《双燕》

    这幅画非常简洁,有很多的留白,有对照,用杨振宁的话说是“简单因素的错综组合,构成多样统一的形式美感”。

    他的审美品位,就是他的科学品味,能够三页纸写清楚的论文,绝对不多写一个字。

    很有意思,其实任何行业做到顶级的人,都是非常有品位和有趣的,最重要的就是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认知和审美风格。

    03

    关于婚姻和流言

    杨振宁被大众广泛议论,在于他的第二次婚姻。
     

    2004年,82岁的杨振宁迎娶了28岁的翁帆,对于再婚,杨振宁是很坦诚的,“我自己有自知之明的,老年人的孤独,我很怕的。所以人家一问我,我就老实回答,如果我没遇到翁帆,我还是会再婚的。”

    这段婚姻被质疑被攻击,主要在于54岁的年龄差。很多人为翁帆觉得不值,这样的“牺牲”图什么?

    我能理解大众的质疑,因为我们普通人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离不开世俗的考量,一是钱,二是孩子。

    《人物》的这篇文中,分享了一些杨振宁让翁帆觉得“心里是甜的”细节。比如,一次在三亚的酒店,杨振宁比翁帆起得早,不想开灯吵醒她,就躲到卫生间去看书看报。翁帆很感动,跟杨振宁说,你可以开灯的。

    这是共同生活的甜蜜细节。

    但我觉得杨振宁对翁帆的最大吸引力,还是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她在一档采访中形容自己婚后的生活,“非常平静”“是象牙塔中的象牙塔”。

    种种流言并不友好。

    最恶毒的一次,是有人编造了翁帆父亲娶了杨振宁孙女的谣言,这个谣言出现时,杨振宁的孙女才7岁。

    关于流言蜚语,杨振宁的态度是这样的,“除了讨论物理,其他事情都不要管”。他的好友,中科院的一位院士看不过去,写了一篇文章想替他解释,也被杨振宁压下了。

    看到这里特别感慨,作为一个公号主,每次看到后台不友好的留言就会气得跳脚,看来还是自己的修为不够。

    毕竟我们无法改变别人的看法,只能修炼自己的心境。
     

    04

    关于宇宙和人生

    杨振宁让我最受触动的还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慨叹,关于有限和无限。

    他的一生都在研究自然界的奥秘,为物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到了晚年,他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

    就是死亡,人的生命的有限。

    “现在渐渐地越来越深的这个新想法是什么呢,就是觉得自然界是非常非常妙,而且非常非常深奥的,就越来越觉得人类是非常渺小,越来越觉得人类弄来弄去是有了很多进步——对于自然的了解,尤其是科学家,当然是与日俱增的——可是这些与日俱增的内容,比起整个自然界,整个这个结构,那还是微不足道的。我想从整个宇宙结构讲起来,人类的生命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一个个人的生命那更是没有什么重要的。”

    看似悲观,其实豁达。

    这段话让我想起苏轼的《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是了,心浮气躁的时候我喜欢去大自然走走,喜欢读读苏轼的《赤壁赋》,智慧的灵魂都是相通的。理解生命的有限,人生相对于宇宙的“微不足道”,会用一种抽离的态度审视人生,那些所谓的执念和烦恼,也变得微不足道。

    很奇妙的,它也会让人心生静气。

    在这个焦虑和浮躁的时代,读读关于大师的文字,真的是愉快的体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声明:文章均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立场与观点,本站也不负内容真实性--- 新闻头条 责任编辑:linxing洛峰
    打印文章